Monday, January 28, 2019

中国需要怎样的“气候电影”?

不知道有没有“气候科幻( - )电影迷”这种群体存在,但如果有的话,那么他们一定能感觉到,在电影屏幕上,渐渐开始有人讲述中国的“气候领导力”了。

在2017年上映的《全球风暴》()中,尽管故事的主干仍未摆脱(白人男性)英雄拯救全人类的窠臼,但影片一开场就在旁白中明白无误地交待:在美国和中国的领导下,全世界的优秀科学家通过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地球工程()手段,试图拯救被热浪和寒潮逼上绝境的人类。

不过,在短暂出现于旁白之后,作为气候领导者之一的中国便迅速退场,跑龙套的美籍华裔演员吴彦祖也早早死掉,影片依然进入老套的灾难片套路。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气候危机解除后,安迪·加西亚扮演的美国总统决定将全球气候卫星网络的控制权交给“国际社会”。诚然,气候变化不算是一个很容易故事化的电影主题,气候电影的数量本身就非常之少。至于中国“气候领导力”在美国影片中“代表性”的缺乏,并不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

但把目光投射到中国影坛,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对于气候变化这样一项中国的的确确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国际事务,中国电影界近年来完全没有触碰过,还不如好莱坞。
中国电影人并非对中国的国际角色没有兴趣。从《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战狼》系列,在好莱坞式动作大片上叠加了香港武打片元素的的枪战大片一再热衷于“中国崛起”的叙事。在情节上,这些影片几乎如出一辙:危险的第三世界国家贫穷落后,土匪叛军横行,西方式的国际救援无能为力,来自中国的孤胆英雄创造奇迹,拯救难民。
有趣的是,在最近的《红海行动》中,中国特种部队不仅成功将中国侨民从战乱的中东某国撤出,还从反派手中夺回了可用于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化学原料。可以看出,相比之前的同类影片,中国电影工作者不再满足于展现中国在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相对强势,而更努力地在试图凸显中国的全球责任。

但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这些电影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可笑。很难想象中国电影人能够复制好莱坞在这一类型电影上的成功——从伊拉克到阿富汗,《猎杀本拉登》这样的电影背后,是结结实实的血腥战争。事实是,中国军队上一次大规模外战已经是39年前。战狼们的高亢,已经游走于意淫的边缘。

气候主题在银幕上中国崛起故事中的缺席因而显得可惜。回到前面列举的好莱坞气候科幻片,如果说在这些大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中,中国的气候领导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对于想要在银幕上展现中国国际实力的电影工作者来说,为什么不考虑把镜头对准这一主题呢?

要知道,中国这些年的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大增长,以及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坚定守卫气候行动的积极态度,可是没少登上国际媒体的头条。

中国需要怎样的气候电影

气候科幻或者气候主题影片难拍吗?也许是的,但中国电影界绝不是拍不出来。其实早在1990年,中国就曾经拍出过一部气候科幻片。

从类型上看,冯小宁的《大气层消失》是一部儿童片,里面有会说话的猫、狗和马,但它的故事一点却也不含糊:几个小偷无意间释放了大量臭氧层破坏性气体,导致臭氧急剧减少。听得懂动物语言的小男孩在动物的带领下找到了灾难源头,最终一条狗冒着被烧死的代价消灭了有毒气体,而与此同时中国军方也释放了一种神秘的臭氧层修补气体。科学家、儿童和动物的联合行动解救了地球。

影片在其结尾字幕处耐人寻味地打出一系列有关中国环境污染的数据,其意义显而易见:就算一时幸免于难,中国仍然需要面对已经在发生的环境退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